微型卫星通常是指1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,其中10公斤以下物为“纳型卫星”,1公斤以下称为“皮型卫星”。目前,对这些卫星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航天技术研究的热点。
微型卫星的功能主要通过有效荷载实现,我国最近成功发射的“清华一号”带有4种有效荷载,这样就可以在通讯、遥感和科学实验等方面同时发挥作用。其中通讯用于保密通讯和边远通讯,遥感用于环境、资源和灾害监测,而科学实验主要用于电磁波和干扰测试等的科学研究。
据清华大学宇航中心副主任、特聘教授尤政博士介绍,我国现在的微型卫星可以在发射入轨以后随时根据需要上载软件,通过软件实现卫星功能的重组,而且能够修正宇宙高能粒子对卫星造成的损害——这就和人们熟悉的电脑一样,可安装软件来扩增功能并通过软件修正错误。
微型卫星重量轻、性能好、研制周期快、造价低,这些特点改变了人们对航天事业高投入、高风险的传统观念。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商业应用更急剧刺激微型卫星的发展。目前微型卫星已经在通讯、遥感、电子侦察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,受到航天、军事、工业等研究机构的普遍关注,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我国目前微小卫星研究也有较大进展。在500公斤以下小卫星研制上,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曾于1999年成功发射“实践五号”实验卫星;100公斤左右的微小卫星,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合作正在加速100公斤量级的“探索一号”立体测绘微小卫星研制,预计2001年年底发射。今年6月28日成功发射的50公斤重的“清华一号”,可以看作我国首次发射的微型卫星。
但相比国外,我们的微型卫星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。国外已经发射多颗纳型卫星(包括英国萨瑞大学与我国合作研制的6.5公斤左右的SNAP-1卫星)。去年底,清华大学的纳型卫星通过了863-2专家组审定,正开展纳型卫星的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。需要在有关部门支持下,国内各科研机构密切合作,进一步展开微型卫星的研究和应用。